《黑水》重寫媒體觀點,描寫這女人的罪與罰
2014 年,在淡水某個咖啡店,一個意味著優閒、運動的小確幸地點,在老夫婦及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店長間,竟發生一件超乎眾人想像的兇殺事件。
這則社會矚目案件的判決書,其中有一段記載:「我只希望要離開,我不懂,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原審卷)」。
女店長辯解殺人動機是為了離開與死者不倫關係的自由,而且犯罪情節是一場「計中計」,但這番辯解,並未被司法接受。
「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這句話似乎巧合地回應了這本書,以兩位女性作為述說主體與視角,素描 2014 年在台灣發生的兇殺事件。
然而這則社會矚目案件尚未定讞。
2015 年 11 月 13 日最高法院召開生死辯論庭,辯論的重點無非為更一審死刑判決是否符合兩公約精神,簡言之,被告是否已然「求其生而不可得」?但律師拒絕實質辯護,因為最高法院並未借提被告,讓她有機會作最後陳述。不過最高法院依然辯論終結,並定於二周後宣判。
不可否認地,對於建構在尚未定讞判決的寫作,我確實好奇。讀者已然在媒體的渲染下有了既定的想像和評價,且故事的發展,在上百頁的判決書也逐一詳實記載,那麼,既然故事情節及評價都有了框架,作者如何讓讀者對這本書有更多想像?試圖改寫觀點或觀感?或著意圖為女店長辯解?
於是,我試著搜尋作者與這則社會新聞事件的關聯性。在法律人讀者的視角,不可避免地以此角度檢視這本書。
2014 年 9 月 12 日,某報報導:作家平路於媒體以「謝○涵案的法官在演哪齣」為題發表評論,質疑承審法官審理過程褻瀆無罪推定原則,開庭問話荒謬還打探被告八卦,判決結論武斷倨傲等語。平路表示已看過判決書,認為判決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無法讓人服氣。
由於這篇報導,讓我不禁臆測《黑水》這本書書寫動機,難道是作者以小說型態的另類公共論述方式?若此,這般的創作企圖,著實特別,但也不陌生,畢竟我同樣習於透過隱藏案例背景方式書寫故事,述說著法律與性別、社福觀點,尤其在歷經曾以各種記者會、公聽會形式等類此批判、赤裸的語言及型態後,近年才發現敘事性的書寫或戲劇表達,是與社會最溫和且深刻的對話。
簡單說,讓大家看到作者所看到、聽到的,那是與讀者宛如朋友般地窩在沙發上秉燭夜談的場景。 那麼,作者在《黑水》這本書關於女主角性格與內心運轉究竟多少比例虛實?是一件有趣的檢視與探究,因為這攸關著這本書「公共論述」的力道,也就是對女性性格與內心的素描虛構多於真實時,我或許就不會再用公共論述的角度探究這本書了。
不過我必須再次強調這本書關於女性的主體性的述說,是我探究這本書女性觀點的主要視角。因此,我從真實故事中的女店長所說:「我只希望要離開,我不懂,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和作者向來擅長鋪陳女性觀點的書寫、及在媒體上公開表達不滿這則司法判決等情形,作為連結性的觀察。
所以,當我閱讀過《黑水》這本書後,再次檢視真實案例的判決書。
作者在書中大篇幅地以兩名女性作為主觀的視角娓娓述說女店長成長背景所形塑的性格及內心運轉,讓讀者看到她對幸福的想像與追求,以及最終的抉擇,同時也展開著另一名女性瀕臨死亡時,自己與那個男人情慾與婚姻的回顧。
「這個分秒,迷惑的小女孩回來了,縮在床單裡,抱緊自己的枕頭,佳珍不知道甚麼叫作『愛』?」
「憲明的出現,曾是她亟欲抓住的幸福機會。」
「沒有人會跟佳珍說,你想擰了,過去的事沒有那麼嚴重,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無法解決。佳珍沒有知心朋友,沒有人會跟佳珍說,等一下,你轉錯了彎。快停住,走不通,快快打消不該有的念頭!」
這本書很多片段試圖勾勒女店長的內心困境。
法院判決引述警大犯罪防治系教授的鑑定報告:「實際上被告專注在如何滿足個人內在需求上,因此企圖展現間接影響或說服他人做出她所期待的事情,藉以滿足本身的需要,也就較難與他人發展親近的依附關係,缺乏深入互動的結果多半感覺孤單。」
那麼,「迷惑的小女孩回來了」、「縮在床單裡」、「亟欲抓住的幸福機會」的描寫,確實觸摸到女店長特質,不同的是,鑑定報告用「矯正可能性」角度描述女店長的性格,而作者則是用著飽含女性的、溫柔的、疼惜的文字,讓讀者更清晰看到女性影像。
鑑定報告提到:「在思考解決問題時較為缺乏彈性,遇到困境時較不會向外尋求他人協助,多自己埋頭苦思,也不願低頭承認自己力有未逮之處,負向情緒又回頭干擾思考和決策,且因為執著於維持外在良好的形象,也導致被告表面上似乎順從他人需求或引導,而壓抑自己的需要和對外界潛在的敵意態度,這些隱藏個人內在情緒感受的習慣反應也讓其失控的風險增高。」
「沒有人會跟佳珍說,你想擰了」、「佳珍沒有知心朋友,沒有人會跟佳珍說,等一下,你轉錯了彎。」這段描述也就點出女店長思考問題欠缺彈性,以及習慣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對外尋求協助的行為運作模式。
顯然地,作者在書中描述出女店長的特質,與鑑定報告相去不遠。甚至可以說相當精準,只是作者採用敘事性的方式說出和鑑定報告相同的事而已。
作者以女性觀點的公共論述,讓我聯想加拿大的「女人法庭」。
2004 年,在加拿大,曾有一群女性認為最高法院對於性別與社會正義團體有不友善的趨勢,雖然在判決上宣稱實質平等,但判決內容上卻離真正實質平等越發遙遠,於是她們成立「加拿大的女人法庭 (the Women’s Court of Canada),她們重新書寫具指標性的平等權判決來重寫歷史,藉由「影子判決」闡述實質平等的意義。
那麼,作者藉由更接近女性的主觀視角重新書寫 2014 年社會矚目的兇殺事件,是為了重寫媒體觀點,甚至比法院更接近無罪推定的原則描寫這女人的罪與罰,這是我對《黑水》的最大假設與想像了。
(賴芳玉 2015.11.25)
這則社會矚目案件的判決書,其中有一段記載:「我只希望要離開,我不懂,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原審卷)」。
女店長辯解殺人動機是為了離開與死者不倫關係的自由,而且犯罪情節是一場「計中計」,但這番辯解,並未被司法接受。
「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這句話似乎巧合地回應了這本書,以兩位女性作為述說主體與視角,素描 2014 年在台灣發生的兇殺事件。
然而這則社會矚目案件尚未定讞。
2015 年 11 月 13 日最高法院召開生死辯論庭,辯論的重點無非為更一審死刑判決是否符合兩公約精神,簡言之,被告是否已然「求其生而不可得」?但律師拒絕實質辯護,因為最高法院並未借提被告,讓她有機會作最後陳述。不過最高法院依然辯論終結,並定於二周後宣判。
不可否認地,對於建構在尚未定讞判決的寫作,我確實好奇。讀者已然在媒體的渲染下有了既定的想像和評價,且故事的發展,在上百頁的判決書也逐一詳實記載,那麼,既然故事情節及評價都有了框架,作者如何讓讀者對這本書有更多想像?試圖改寫觀點或觀感?或著意圖為女店長辯解?
於是,我試著搜尋作者與這則社會新聞事件的關聯性。在法律人讀者的視角,不可避免地以此角度檢視這本書。
2014 年 9 月 12 日,某報報導:作家平路於媒體以「謝○涵案的法官在演哪齣」為題發表評論,質疑承審法官審理過程褻瀆無罪推定原則,開庭問話荒謬還打探被告八卦,判決結論武斷倨傲等語。平路表示已看過判決書,認為判決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無法讓人服氣。
由於這篇報導,讓我不禁臆測《黑水》這本書書寫動機,難道是作者以小說型態的另類公共論述方式?若此,這般的創作企圖,著實特別,但也不陌生,畢竟我同樣習於透過隱藏案例背景方式書寫故事,述說著法律與性別、社福觀點,尤其在歷經曾以各種記者會、公聽會形式等類此批判、赤裸的語言及型態後,近年才發現敘事性的書寫或戲劇表達,是與社會最溫和且深刻的對話。
簡單說,讓大家看到作者所看到、聽到的,那是與讀者宛如朋友般地窩在沙發上秉燭夜談的場景。 那麼,作者在《黑水》這本書關於女主角性格與內心運轉究竟多少比例虛實?是一件有趣的檢視與探究,因為這攸關著這本書「公共論述」的力道,也就是對女性性格與內心的素描虛構多於真實時,我或許就不會再用公共論述的角度探究這本書了。
不過我必須再次強調這本書關於女性的主體性的述說,是我探究這本書女性觀點的主要視角。因此,我從真實故事中的女店長所說:「我只希望要離開,我不懂,也許審判長無法理解女孩子的心情」,和作者向來擅長鋪陳女性觀點的書寫、及在媒體上公開表達不滿這則司法判決等情形,作為連結性的觀察。
所以,當我閱讀過《黑水》這本書後,再次檢視真實案例的判決書。
作者在書中大篇幅地以兩名女性作為主觀的視角娓娓述說女店長成長背景所形塑的性格及內心運轉,讓讀者看到她對幸福的想像與追求,以及最終的抉擇,同時也展開著另一名女性瀕臨死亡時,自己與那個男人情慾與婚姻的回顧。
「這個分秒,迷惑的小女孩回來了,縮在床單裡,抱緊自己的枕頭,佳珍不知道甚麼叫作『愛』?」
「憲明的出現,曾是她亟欲抓住的幸福機會。」
「沒有人會跟佳珍說,你想擰了,過去的事沒有那麼嚴重,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無法解決。佳珍沒有知心朋友,沒有人會跟佳珍說,等一下,你轉錯了彎。快停住,走不通,快快打消不該有的念頭!」
這本書很多片段試圖勾勒女店長的內心困境。
法院判決引述警大犯罪防治系教授的鑑定報告:「實際上被告專注在如何滿足個人內在需求上,因此企圖展現間接影響或說服他人做出她所期待的事情,藉以滿足本身的需要,也就較難與他人發展親近的依附關係,缺乏深入互動的結果多半感覺孤單。」
那麼,「迷惑的小女孩回來了」、「縮在床單裡」、「亟欲抓住的幸福機會」的描寫,確實觸摸到女店長特質,不同的是,鑑定報告用「矯正可能性」角度描述女店長的性格,而作者則是用著飽含女性的、溫柔的、疼惜的文字,讓讀者更清晰看到女性影像。
鑑定報告提到:「在思考解決問題時較為缺乏彈性,遇到困境時較不會向外尋求他人協助,多自己埋頭苦思,也不願低頭承認自己力有未逮之處,負向情緒又回頭干擾思考和決策,且因為執著於維持外在良好的形象,也導致被告表面上似乎順從他人需求或引導,而壓抑自己的需要和對外界潛在的敵意態度,這些隱藏個人內在情緒感受的習慣反應也讓其失控的風險增高。」
「沒有人會跟佳珍說,你想擰了」、「佳珍沒有知心朋友,沒有人會跟佳珍說,等一下,你轉錯了彎。」這段描述也就點出女店長思考問題欠缺彈性,以及習慣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對外尋求協助的行為運作模式。
顯然地,作者在書中描述出女店長的特質,與鑑定報告相去不遠。甚至可以說相當精準,只是作者採用敘事性的方式說出和鑑定報告相同的事而已。
作者以女性觀點的公共論述,讓我聯想加拿大的「女人法庭」。
2004 年,在加拿大,曾有一群女性認為最高法院對於性別與社會正義團體有不友善的趨勢,雖然在判決上宣稱實質平等,但判決內容上卻離真正實質平等越發遙遠,於是她們成立「加拿大的女人法庭 (the Women’s Court of Canada),她們重新書寫具指標性的平等權判決來重寫歷史,藉由「影子判決」闡述實質平等的意義。
那麼,作者藉由更接近女性的主觀視角重新書寫 2014 年社會矚目的兇殺事件,是為了重寫媒體觀點,甚至比法院更接近無罪推定的原則描寫這女人的罪與罰,這是我對《黑水》的最大假設與想像了。
(賴芳玉 2015.11.25)